經過了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這本書的早晨,來到了中午,早晨的章節著重於面對世界,接下來中午的章節,從「如何像伊比鳩魯一樣享樂」拉開序幕,畢竟生活就是要快樂,但我們真的懂得快樂嗎?
快樂是一種缺乏
談到快樂,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見解,對很多哲學家來說,快樂可能是找到問題的答案,或是有人可以對談,對於現在的人來說,快樂可能就是擁有流量獲得知名度,也有的人是吃一頓美食,或是跟愛的人來一場火熱的纏綿,也有的只要有陪伴都是快樂。
但快樂可以追求嗎?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,多年來,有點憂鬱的我一直都在找尋快樂,會買東西透過消費,因為有人說買東西就會快樂,我也嘗試過喝酒買醉,從啤酒到伏特加,我也吃過大餐,大學也曾經體驗過夜店文化,有時候也會透過High歌來讓自己開心,但,當我做完這些事情的時候,我並沒有感到開心,我也不曾想過,只覺得好像是我自己不愛這些事情。
一直到我看到了伊比鳩魯談的快樂,這位哲學家的名稱就充滿快樂的元素,但這好像是題外話,他談到了一個嶄新的觀念,那就是「快樂是一種缺乏」,這跟我們認知的快樂不同,上述提到快樂的方法都是「加法」,例如「我去做XXX事情,我會快樂」,但他卻說,應該要減法,為什麼?
還記得功夫熊貓的大絕招嗎?「Inner Peace」內心的平和,這就是伊比鳩魯談認知的快樂,他認為快樂是一種缺席(absense),來源於希臘文「ataraxia」的意思,換句話說,就是焦慮缺席了。
內心的寧靜(ἀταραξία, 「毫無紛擾」)是一個古希臘語詞彙,一開始為皮浪所用,而後伊壁鳩魯亦開始使用該詞,指代一種強大、清醒的寧靜狀態,遠離紛擾、擔憂。古希臘作家塞克斯圖斯·恩丕里柯將該詞定義為「沒有煩惱,靈魂安寧」。在非哲學領域,該詞也可以指士兵在上戰場時的理想狀態。
達成內心的平靜是 皮浪主義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葛主義 的共同目標,但是 內心的寧靜 在各個哲學學派理論裡有不同的地位和目標。阻礙達成內心寧靜的心智障礙在每個哲學都不同。而且每個哲學對達成內心寧靜著不同的理解。
伊比鳩魯認為,現在的社會,太多空虛的慾望,這些慾望造成我們最大的痛苦,因為難以取得,他說到:「躺在稻草床上無憂無慮 勝過擁有金沙發、豪華餐桌心中卻憂慮煩憂」,那個時代可能是各種豪華的傢俱,這個年代,我想更多的是流量與金錢吧。
快樂的動態與靜態
伊比鳩魯還有另一個關於快樂的觀念,那就是快樂的動態與靜態,我只聽過摩擦力有動態靜態的,影像紀錄有動態靜態的,快樂還有分靜態與動態?
所謂動態快樂就像是我們口渴的時候,喝水這個動作,不論是白開水、運動飲料還是肥宅快樂水,做一個解渴的動作以後感到很快樂,這就是動態的快樂。
靜態快樂是什麼呢?就是解渴以後的狀態,那就是靜態的快樂!我覺得對應到上述的內心平靜,是一種「滿足感」吧,因為讓你痛苦的「口渴」這個元素缺席了。
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看看性愛這件事情吧!曾經跟友人討論這個問題過,為什麼有很多的人會走向性愛成癮呢?套用伊比鳩魯的觀點,可能就是太重視動態快樂這件事情,而忽略了靜態的快樂。
例如我們將性愛的歡愉定義在「運動本身」,這個動態的快樂,但是這個快樂就跟喝水瞬間一樣,那是短暫的,刺激到的是「感官」本身,但是如果我們將歡愉定義在「兩人互動」,變成「跟愛的人做的事情」,那是不是就是靜態的快樂了?雖然解渴了關於生理上的需求(痛苦),透過歡愉的運動,讓需求的痛苦缺席。
但如果感受的是兩人纏綿之後的感動,那種深度互動之後的感受,那就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。但或許很多人很難感受到這一點,一直不斷的去追逐動態的快樂,才會一直約一直約,或是體驗更深層更危險的行為。
兩個驚人的快樂真相
關於快樂,還有兩個有趣的事情,一個就是沒有「更快樂」這件事情,另一個就是「不要思考快樂」!(先別跑RRR,可以看完文章啦,但以後不要太深度思考與追求就好)
快樂不能疊加
伊比鳩魯也發現一件事情,那就是快樂達到一個定額就不能疊加了,只有快樂的形式不同!
例如買了一隻新的手機,很快樂!但是買了手機之後去吃了一個大餐,那不會變成兩倍快樂,只是體驗了不同的快樂,所以我們生活要快樂,不能不斷的去疊加快樂,應該是努力的讓痛苦缺席,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快樂之道。
開始思考快樂就不快樂了
第二個驚人的事實就是當我們開始思考快樂的時候,抱歉囉!你就不快樂了!這是什麼奇怪的理論?
伊比鳩魯認為,生活就是「夠好」的生活哲學,很多事情做到「夠好」就好了,例如經營部落格的我們,有時候我們只需要思考,寫文章的當下,自己是快樂滿足,自己也能在寫作的過程中獲得很多靈感與思考,或是深化自己的思考與生活體驗,這就「夠好了」。
如果我們思考,「如果有流量我寫文會更快樂」,那這就落入了「思考快樂」的框架了,那麼不管怎麼樣,你都會很難再次體驗到關於寫作那種平靜的快樂。
你問我寫作的快樂是什麼?我想就是把「手癢想打字想說話」這樣的痛苦,透過「寫一篇篇的文章」這樣的動態快樂,達到深度思考與內心平靜的「靜態快樂」吧。
西蒙韋伊讓我懂了什麼叫做愛
雖然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的「如何像西蒙韋伊一樣關注」章節談的是關注,但是我認為西蒙韋伊的關注,其實可以解釋萬年的難題:到底什麼是愛?至少我信服了這個解釋!
關注塑造我們的人生
- 關注的能力:讓我們成為人類,塑造我們的人生
- 造就你這個人的:是你選擇去關注的事物
- 關注的品質:決定了人生的品質
- 極度關注:心流
- 重要的是:如何去關注
以上五點是我整理出來關於關注的幾個重點,我覺得也可以理解為「在乎」的事物,或是「具有高度熱忱」的事物,例如有的人喜歡設計,那他人生與生活關注的事就是「設計」,如果有人喜歡音樂,那就是成為音樂人,會在乎身邊的音樂,這就是所謂「關注塑造我們的人生」。
除了關注什麼,如何關注與關注的品質,也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品質,有的人胡亂關注,人云亦云,別人關注什麼自己就關注什麼,那也不是真正的關注,或是有的人只是看看皮毛,也不想多深入,那也不是真正的關注。
還記得有個廣告詞說過,「用心去感受」,當我們真正的用心關注一件事情的時候,那麼這個關注的時刻與關注的事物,就會讓我們的生命產生一個變化,如果關注的東西是好的,那自然會獲得提升,反之關注的東西如果不好,那就是沈淪或是玩物喪志。
關注就是愛
認識我的人可能都知道我當年第一次踏入愛情的時候,與第一任交往了一年之後,很無腦的在某一次約會的時候脫口一個問句:「我不知道我有沒有愛過你」,只因為當初我一直想不透一個命題,那就是「愛是什麼」?
這些年來,我一直在追尋什麼是愛,就像上一篇提到的快樂一樣,我後來得到一個結論,愛或許就跟快樂一樣,當我們去追尋思考什麼是愛的時候,那就很難感受到愛了。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
「關注是一種道德的美德,和勇氣正義一樣,需要同樣無私的動力」,「關注就是愛,愛就是關注」這就是西蒙韋伊的詮釋!咦,等等,這個愛,不就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愛嗎?我們總說跟一個人相處很開心,會一直想看到這個人,會無私的對他好,那這不就是關注的本質嗎?
愛,不只有對人,對「事物」也是一樣的,當我們說出「我愛XX」,不就是我們願意為了這個東西無私的付出時間與精神嗎?同樣的道理我們對事物有感,對人不也是一樣嗎?就像我們會是「抹茶控」「巧克力控」「控八控控」(等等,有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),另一方面,我們也會是「另一半控」,那些追星的人們,不也是一種「愛」嗎?
西蒙韋伊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,那就是「只投入時間不付出關注,是最殘忍的騙局」。現在社會上有多少貌合神離的情侶檔夫妻檔,表面上我們對對方付出了時間,也陪伴了,但是我們可能關注更多的是眼前的手機,或是打卡上傳的流量,對眼前的對方又有多少的關注呢?
更有許多人也不斷地在欺騙自己,有的人說著自己的熱愛,但是花了錢購買了課程,或是也花了時間上了線上課程,但是根本沒有入心,當我們說著「我要XXX了」,但其實時間都浪費在了看手機、滑社群等等,假設自己關注的事物是一個人,那不是辜負了對方嗎?
有人認為,關注等於專注,但西蒙韋伊也提醒我們,關注並不是專注,專注就像是我們專心聽老師上課,可能一句怒吼或是一個聲響,或是牽扯到的利益關係,都可以讓我們「強迫」專注,但是我們沒辦法強迫自己關注。
「專注是收縮,關注是擴張」「專注讓人疲憊,關注讓人恢復活動」西蒙韋伊如是說。我們專注在一件事情上,很容易感受到疲憊,就像是被迫讀書的小孩,但如果小孩本身就很愛讀書呢?或是那些熱愛閱讀的人們,難道他們閱讀一段時間會感受到疲累嗎?不是身體上的,是心靈上的。就是心流啦!
即使努力並未產生明顯的成果
最耐人尋味的是,從關注延伸出來的議題,就是等待。我最不喜歡等待了,但西蒙韋伊告訴我們,「真正的關注是一種等待,藉由等待來得到最珍貴的禮物」。
記得剛開始來台中的時候,我跟台中的夥伴說,我到台中一定要喝一杯八曜和茶,但是當我真正踏到了八曜的門口,聽到一杯飲料要等20分鐘,我一點也沒有猶豫就轉身離開,我知道,我其實並沒有這麼「愛」八曜。
「不耐煩是對未來的一種貪慾,而耐心是對時間的慷慨態度」當我們關注一件事情的時候,等待就是他本身(等待)的回報。
如果我們真正關注一件事情,或是更準確的說,我們「愛」這個事情或是人,那麼我們都能好好忍受等待。那些年我不懂愛情的年紀,不懂曖昧的美好,「什麼?在一起還要等?拜託,妳愛跟誰去誰去~我不玩」,都是在轉身過後,才發現自己並不是真的愛,一直到遇見了真愛,也才真正懂得曖昧這種等待的美好,這也是設計人常常講的「慢慢來比較快」的哲理吧。
找尋人生的純粹關注
能夠找到人生中真正關注的人與事情,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,也是「懂得生活」的體現。那天跟圓子聊到,我很喜歡的,就是她有源自於內心的「關注」,我覺得這是人生是否有找到「自己」的證明。
對於關注的品質,西蒙韋伊說:「十五分鐘的純粹專注,勝過八小時懶散無力的關注」,那什麼是純粹的關注呢?「純粹關注是不受朋友欽佩或事業蒸蒸日上等外在動機的污染,人只要將全部的關注力投入某事(任何事)就是一種進步」「即使努力並未產生明顯的成果」
這些年我開始投入關注古典黑白攝影,雖然斷斷續續,也曾經因為拍的不好或是沒有流量而失去信心,但是看了西蒙韋伊談到的關注,我想,古典黑白攝影與暗房,就是我人生中的「純粹關注」吧,當然還有目前在我身邊的人。
你也有屬於自己的純粹關注嗎?找到自己的純粹關注,讓生命閃耀,生活更加精彩吧!
暴力抗爭就是沒創意
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跟別人產生意見衝突,也會跟別人吵架,這都是一種抗爭,一開始看到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的「如何像甘地一樣抗爭」章節,我就在想,有必要嗎?後來才發現,生活處處都是抗爭!
甘地我們都認識,就算我歷史有夠爛,還是知道甘地是印度的偉人,以「不合作運動」聞名於世,帶領印度走向獨立,可說是印度的精神領袖。
但把甘地定位在哲學家,實在讓人意外,但了解了甘地的抗爭的思考,真的是哲學家無誤。
方法比結果重要
甘地對於抗爭的哲學就是兩個重點,第一是非暴力,第二就是方法比結果重要。換言之,甘地聚焦的不是輸贏,而是如何奮戰。
其中對於抗爭的方法與過程,暴力是絕對不容許的,甘地認為,暴力傷害的是加害者與受害者本身,如果用暴力抗爭,那是最無腦的抗爭方法。
非暴力的抗爭需要大量的創造力,對於當時的甘地來說,不合作就是他的抗爭創意。
有人說,我生活是要抗爭什麼?其實生活中有的任何爭吵,或是表達自己,都屬於一種抗爭。
有人會問,這不就是爭吵嗎?爭吵會讓感情破裂耶?甘地並不這樣想,他認為「好好抗爭是必要之善」,「適當的爭吵是有效益的,雙方不只能雙贏,還能找到解決方案」。
拒絕暴力必須帶點創意
但是在生活中,有時候真的覺得暴力可以解決問題,當然不是說化身棒球隊或是拳擊手,有時候也會不自覺的用冷暴力或是怒吼。(蕭敬騰的怒吼不在此列)
面對這樣的暴力,甘地認為「大部分的暴力不是源自不道德的衝動,而是缺乏想像力」,這反倒是讓我對暴力有了新的想法,原來那些喜歡訴諸暴力的人,不是因為道德感薄弱,而是智商不高,想不到別的抗爭(爭吵)的方法了,更懶得解決問題。
「具有暴力的人就是懶惰的人,不願從事解決問題的工作」甘地這樣說。「拒絕暴力不夠,需要找到讓敵人變成朋友的創新方式」,或許下次我們面對需要抗爭或是爭吵的時候,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和平的表達出自己的立場達到雙贏。
結果導向與過程導向
關於甘地的抗爭哲學,關於結果與過程的討論,我覺得書中作者寫的非常好,以下節錄:
這不是我們的想法,我們是結果導向。
體能訓練師、商業顧問、醫師、學院、乾洗店、康復療程、飲食營養師,及財務顧問,這些人的工作都承諾著成果。我們可能會質疑他們履行成果的能力,卻很少質疑這種結果導向的預設想法,是好的嗎?
甘地不是結果導向,而是過程導向。他的目的不是讓印度獨立,而是一個值得獨立的印度。
這狀況一旦發生,印度的自由就會自然到來,就像芒果成熟就從樹上掉落般。甘地不是抗爭以求勝,而是以抗爭來求取他有能力進行的最好抗爭。
反諷的是,這種過程導向的作法,卻產生比結果導向更好的結果。
你最近有想要抗爭的事情嗎?或許在拍桌子以外,還可以有別的選擇。
如何像孔子一樣仁愛
我必須說,這個「如何像孔子一樣仁愛」章節是這本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我覺得最不知所云的一個章節。
無法定義的仁愛
仁愛是什麼?好吧,從小仁愛路仁愛國小,生活中到處都有仁愛的我,其實根本沒有認真思考過仁愛是什麼?
查詢網路上的字典,只有「仁厚慈愛」這四個字,另一本字典說泛指同情、友愛、愛護,也有人說是禮貌。
在《論語》中,仁這個字出現105次,但孔子至始至終沒有明確定義,只說是「恭寬信敏惠」。
也有人質疑,孔子到底能不能算哲學家,作者認為,孔子是東方的哲學家,他把仁從寬容提升到哲學關鍵,可以說是第一個將「仁與愛」放在金字塔頂端的哲學家。
仁愛是天性?
關於上述恭寬信敏惠的解釋,其實是在論語中,孔子說:「能在世上實踐五種美德,那就是有仁德了。」子張說:「請問是哪五種?」孔子說:「謙恭、寬厚、誠實、勤敏、施惠。」
「謙恭就不致遭受侮辱,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,誠實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,勤敏就能做事顯出成效,施惠於人才好役使別人。」這些準則在現在的社會有人說太過過時,但我覺得依照情況吧,以基本的生活或是人性思考而言,的確是有益的準則。
回頭看看,現代人具備仁德的人有多少?很多人說謙恭不合時宜,但謙恭不是完全的軟,記得有個人曾經說,「只有那些半桶水的,會努力的彰顯自己的無知,那些真正有智慧的,其實都很謙虛,但在謙虛之中,還是可以看出是真的有料」。
社群時代的我們,因為強調個人品牌,放大自己的優勢,很多人抓不準其中的平衡點,造成個性偏激的人更多了,所以傲慢自大、心胸狹窄、不誠實、好逸惡勞、斤斤計較的性格特徵⋯⋯
《哲學特快車》提到,上述提到的恭寬信敏惠,這些仁愛之舉來自天性,相對來說,殘忍是後天學習來的,這樣的孔子仁愛哲學,你認同嗎?
如何像清少納言一樣欣賞小事
在中國古人孔子之後,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介紹的是日本人「清少納言」的生活哲學智慧。清少納言有一本有趣的書,叫做《枕草子》,書名的意思好像是可以放在枕頭旁邊的書,內容都是清少納言的生活觀察筆記。
我是還沒有看過,但是已經加入書單,下次可以去圖書館借來看看,哲學特快車的作者說,這本書沒有什麼結構可言,說到底就是看到什麼的描述而已。(所以適合放在枕頭邊看吧?)
慢慢的注意周遭小事物
這本《枕草子》很多人不覺得可以出書,但清少納言說,「我寫下來,僅僅是為了記錄我本身思考過,及感覺過的個人消遣事物」,所以他寫下的不是世界本身,是「清少納言他自己的小世界」。
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部分的節錄,談關於四季:
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。漸漸發白的山頂,有點亮了起來,紫色的雲彩細微的橫在那裡,這是很有意思的。
夏天是夜裡最好。有月亮的時候,這是不必說了,就是暗夜,有螢火到處飛著,也是很有趣味的。那時候,連下雨也有意思。
秋天是傍晚最好。夕陽很輝煌的照著,到了很接近山邊的時候,烏鴉都要歸巢去了,便三隻一起,四隻或兩隻一起的飛著,這也是很有意思的。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的飛去,隨後變得看去很小了,也是有趣。到了日沒以後,風的聲響,以及蟲類的鳴聲,也都是有意思的。
冬天是早晨最好。在下了雪的時候可以不必說了,有時只是雪白的下了霜,或者就是沒有霜雪也覺得很冷的天氣,趕快的生起火來,拿了炭到處分送,很有點冬天的模樣。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來,寒氣減退了,所有地爐以及火盆裡的火,都因為沒有人管了,以致容易變成了白色的灰,這是不大對的。
這裡有全文:
https://dynasty.cc/han/book/book/makuranosousi.html
別再價值了 隨筆作家超棒
「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,很大程度是受到我們選擇環繞自己的事物所塑造」這是清少納言的生活哲學。
從上面節錄的文字可以發現,文字站在現在的觀點,毫無價值,SEO?拜託別鬧了!不過,這不就是寫文章最美的事情嗎?那些不帶思考的紀錄自己的世界,寫下自己身邊的事物,記下那些塑造自己的那些周圍小事物。
類似清少納言這樣的作家,叫做「隨筆作家」,這樣的作家勇於跟隨直覺,不強加架構,而是任由架構自己出現。
隨筆作家相信,速度是關注力的敵人,足以粉碎我們的知覺,在不趕時間的時刻,儘量實現「慢活」,讓那些一直被我們忽略的小事(美麗的小事)拯救我們。
對標清少納言的寫作生活哲學吧
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寫部落格,可以擺脫寫字的疲勞,也可以享受寫作的快樂,但我一直不曾思考,我為什麼要寫。
開始投入部落格架站顧問服務,市面上一堆為了流量與成功的寫作模板,滿滿的爆文爆款公式,或是一直要你提供價值,清少納言的寫作思考,彷彿為我們的寫作意義,帶來一點不同的角度與可能。
一直以來我就很喜歡觀察事物,有時候可以觀察地上的螞蟻半小時,有時候可以蹲在咖啡廳看來來往往的人們,天馬行空的想像,這就是我的世界,當我記錄下這些東西,沒有流量,但我已經滿足。
但是這些年我飄搖不定,總被那些講師或是寫作的老師大師們,或是一本本的暢銷書洗腦,單純的寫作快樂已經不見,生活也不再懂的觀察,那些微小的美好,我只會用「這分享會有流量嗎?有關鍵字嗎?」等問題評估,寫作,不再是輕鬆的事情,我也停止了寫作。
生活改變,有社群也有人能夠在生活中接住我的天馬行空,也有這樣一群人能夠懂「單純寫作的快樂與美好」,那些回答我「沒人看還是要寫啊」的夥伴們,成為我重拾寫作樂趣的契機。
寫就對了,文法結構流量?拜託先不用!我不是寫給大家看的,我只不過是用一字一句慢慢堆砌出屬於我自己的文字世界,紀錄那些我的小宇宙內的感動與美好,清少納言也會認同我的吧?
經過這麼多人的哲學家章節,每一個哲學家都在思考「自己行為的意義」,努力擺脫「別人賦予的意義」,這時代打開IG,一堆的說教者,告訴我們應該這樣那樣,用他們自己的尺衡量這個社會,並要求我們接受,這樣是「價值」嗎?至少我不喜歡!
對標清少納言,單純地記錄下自己的世界吧,這才是堆砌文字這件事對於生命與生活的意義與美好所在吧!

「你快勒馬!」🤣
快樂其實沒什麼道理~告訴你~
沒有道理算不算一種道理?
平靜的喜悅才是深層長久的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