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就是起個床?到底還要思考什麼呢?這本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第一個章節「如何像馬可‧奧理略一樣起床」引起了我的興趣,的確啦,有時候我們會得了一種想要跟床繼續纏綿的病,但是哲學家也有起床的問題嗎?
或許這就是哲學的入門吧,原來簡單的起床都可以延伸出哲學問題,那是不是這世界上其實每一個問題都可以延伸出哲學思考呢?也或許我們日常生活認為再怎麼理所當然的事情,都可以好好的思考「為什麼」。
就像上一篇提到的,早上要起床,不論是要起床上班還是起床運動,這都是資訊與知識,就像人要吃飯才能活下去一樣,早上要起床才能生活,但當我們提升問題到為什麼起床,起床好像就是一種生活智慧了。
疑問分為實然應然
哲學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提問,哲學家大衛·休謨(David Hume)提出了疑問分為實然跟應然兩個部分,到底怎麼分呢?(書中是寫疑問的部分,但是我覺得比較偏向回答這個疑問思考回答的兩種樣貌)
- 實然:觀察不帶偏見的疑問(完全的事實)
- 應然:為何應該這麼做?(包含道德判斷)
如果是起床這個問題,透過實然與應然的問句來分析的話,就像是以下:
- 實然:因為要活就要動,不能一直躺著&要上班&要上學&要工作等
- 應然:因為有美好的人生在等著你….等
起床真的是兩難的議題呢
書中提到很多實然與應然的舉例,也包含作者自己與哲學家們的論述與想法,但我思考後發現,對耶!我不曾針對起床的問題,認真的思考「我到底為什麼要起床呢?」
我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處在一個非常憂鬱的情況,那時候真的每一天都會覺得,可不可以就這樣睡著,早上就不再醒來就好,也是這樣的過去,讓我發現「起床」這件事其實牽扯好幾個面向,這包括:
- 當下的溫度
- 床是否舒服
- 昨日的疲勞程度
- 對生活(生命)的期待感
- 對面對這一天的期待程度
- 未完成的事情
- 對自我價值的肯定程度
也就是說,當我們認為自己雖然渺小,但是是被這個世界或是某個人需要著的時候,也就是體認到自己的價值感的時候,其實起床這件事情就是有意義的。
反之,如果我們找不到了人生的意義,總認為自己只不過是社會中的一顆小小不起眼的石頭(螺絲釘都不是),那我們就會對起床這件事情感覺到反感。
例如曾經有聽過一個前輩說過,如果每天早上想到上班都會想賴床,那就代表你並不喜歡當下這個工作,是應該好好的考慮是否辭職或是轉換跑道等等。反之,如果對生活擁有熱愛,或許真的可以跟那些直銷人一樣,大聲的說「叫醒我的是夢想」。
總而言之,當我們討論為什麼應該起床這個問題時,站在「實然」的角度,當然是因為要「生存」,但是站在「應然」的角度,那每個人的答案就會不同了!
下一次當我們賴在床上不肯起床的時候,那就躺好躺平,想一想那些正在等待你完成的事情,是否是你期待的呢?
如果撇開了實然的結論,應然的結論一個也打不動你,那床鋪的致命吸引力依然深深地將自己緊扣,那不妨讓自己生活暫停一下下,找幾個願意讓自己起床的行程,好好思考一下,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呢?
希望我們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的起床,每一天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「應然」起床的理由!
我們都太急著尋找答案?
「在未曾經歷疑問之前 我們的文化通常傾向直接解決問題」,這是這本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的「如何像蘇格拉底一樣求知」章節中,最讓我感到震撼的一句話!
我們從會思考開始,就學會提問,但是我們真的有思考過,提問的真諦到底是什麼嗎?這列哲學特快車的這個章節,在上一個章節的起床之後,直接進入哲學的核心,從「哲學是提問的藝術」為出發點,讓我們深入思考疑問是什麼?
經歷疑問還是找答案?
第一次看到「經歷疑問」這四個字,我猶豫思考了許久,到底什麼是經歷疑問?對耶!回想起有記憶以來的提問時光,就是小時候搭著爸爸的開的車,看到呼嘯而過的招牌,一個一個的問,「爸爸,XXX是什麼?」我爸總會給我一個答案,長大之後,提問變成「上課」期間才有的事情,再之後學會了找資料,Google也問世,圖書館對於找資料的意義也不再重要。
加上這幾年網路、社群與大型生成式AI模型的發達,我們好像更加的不再經歷問題,而是追求更快速的「得到答案」,更讓我感覺到的差異是,網路時代的我們,其實對於答案,我們更不懂得批判思考,或是抱持懷疑的態度求證。
幾經思考我發現或許這就是「速食知識」吧!提問就像是吃飯,我們胡亂的尋找餐廳,只為了填飽肚子,這是「找答案」,反之我們在填飽肚子的同時,我們懂得品嚐每一道菜餚的美味、廚師的用心等,這就是「經歷疑問」。
習慣提問不習慣求知的我們
我們幾乎每天都會提問題,但是提出疑問,其實跟「求知」有一段差距,在書中是這樣分析的,我覺得很有道理!
- 疑問:主要是尋求意義與傳達意義,範圍侷限。
- 求知:在於尋求資訊並中止調查,範圍廣泛。
大多數時候,我們提出的只是一個問題,例如「晚上吃什麼」「XXX是什麼意思」,大多數的人就停在這裡,以我的領域來說,就有非常明顯的案例,例如我們提出問題:「什麼是SEO?」
如果不是求知,那麼我們的答案就是「搜尋引擎最佳化」,但是站在求知的角度,我們可能會延伸出更多的問題,例如「如何作SEO」「SEO的技術成分」「SEO的行銷定位」等,但這些都是「答案」。
但是這都是上面提到的「尋求答案」,如果是「經歷疑問」呢?
我想,其實上述求知的問題,都是經歷疑問的一部分,但是我想,更深入的經歷疑問,或許是開始去思考:「為什麼我要了解SEO」「我要如何運用SEO」「我應該學習SEO如何對我產生效益」,思考這些問題,我想都是經歷疑問的環節。
用哲學思考享受求知的快樂
說起提問,我就想起了這首可愛的法文歌「Le papillon 蝴蝶」,一個小女孩跟爺爺的大量問答,爺爺都能用有趣具有想像力與意義的方式,回答各種的問題。
Pourquoi les poules pondent des oeufs ? 為什麼母雞會下蛋?
Pour que les oeufs fassent des poules. 為了使雞蛋孵化成母雞。Pourquoi les amoureux s‘embrassent ? 為什麼戀人們要接吻?
C’est pour que les pigeons roucoulent. 是為了讓鴿子們咕咕的叫。Pourquoi les jolies fleurs se fanent ? 為什麼漂亮的花會凋謝?
Parce que ça fait partie du charme. 因為那是它(花)迷人的一部分。Pourquoi le diable et le bon Dieu ? 為什麼有魔鬼和上帝?
C’est pour faire parler les curieux. 為了讓好奇的人談話。Pourquoi le feu brûle le bois ? 為什麼火燃燒木頭?
C’est pour bien réchauffer nos corps. 為了要溫暖人們的身體。Pourquoi la mer se retire ? 為什麼大海會退潮?
C’est pour qu‘on lui dise “Encore”. 為了讓人們對它說「再來」。Pourquoi le soleil disparaît ? 為什麼太陽會消失?
Pour l’autre partie du décor. 為了裝扮地球的另一面。Pourquoi le diable et le bon Dieu ? 為什麼有魔鬼和上帝?
C’est pour faire parler les curieux. 為了讓好奇的人談話。Pourquoi le loup mange l‘agneau ?為什麼狼要吃掉小羊?
Parce qu’il faut bien se nourrir. 因為它(狼)必須要吃東西。Pourquoi le lièvre et la tortue ? 為什麼是野兔和烏龜?
Parce que rien ne sert de courir. 因為只會跑步是沒有用的。Pourquoi les anges ont-ils des ailes? 為什麼天使有翅膀?
Pour nous faire croire au Père Noël. 為了讓我們相信有聖誕老人。Pourquoi le diable et le bon Dieu ? 為什麼有魔鬼和上帝?
C’est pour faire parler les curieux. 為了讓好奇的人談話。
爺爺的答案,看似符合科學邏輯,但是又帶有非常深厚的人生哲學,或許能說出這些答案的爺爺,過去人生的時光,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思考這些,浪漫與科學兼具的問題。
閱讀著這個章節的時候,我就在想,那些熱愛思考問題,並熱愛求知的我們,都是半個哲學家了,或許我們沒有蘇格拉底這樣可以為了一個問題定格沉思半天,但認真勇敢著面對每一個人生的問題,認真的思考認真的求知的生活,其實是很快樂很充實的。
11號公車怎麼搭?
11號公車從我們出生開始就跟我們一起,當我們從爬行到站立,學會如何搭這台公車,一直到我們年老甚至死亡,但直到我看了「如何像盧梭一樣步行」章節,才發現我可能還是不會,或是不懂得享受!
徒步不需要任何文明的虛飾
盧梭認為,我們接受並視為人類天性的,大多是社會習慣!他的步行來自於對這種社會氛圍的反動。
這樣說或許很難理解,但有時候想想我們現在的行為,或是大部分的人們的行為,又何嘗不是如此!
以最近讓人感覺到費解的泡泡馬特之亂,只因為韓團女星背了這個娃娃,就造成了瘋搶。在這個社群時代的我們,被「分享美好生活」app洗腦的我們,總認為我們是喜歡分享我們的日常,但我們真的冷靜思考過,這真的是我們的喜好嗎?
「徒步不需要任何文明的虛飾」,這是盧梭愛上徒步步行的理由,單純的搭11號公車,不會有人會限制你,或是被社會世俗影響。
我們的各種行為,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聲音,例如我們發表OOTD,我們會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指教,吃個美食,也可能被說不懂吃之類的,但是當我們步行,社會不會有任何的意見,我想這是所謂「擺脫文明虛飾」的自由吧。
徒步與思考的關聯性
如過懂得徒步的美好,那幕一次的徒步就能夠對人生產生改變,盧梭是這樣認為的,曾經也很愛不行的我,覺得非常有道理,我幾次的深度思考,都在「正確」的步行之旅之後。
尼采說:「真正偉大的思想全是在徒步間構思得來」。
為什麼?因為徒步完全不用腦!除了小孩與行動障礙的人之外,應該沒有人會去思考「應該如何走路」吧?(我承認我想過這件事情,但當我思考的時候,我就不會走路了,怎麼樣都同手同腳感覺像個肢障)
因為不用思考,只需要用一點點專注力去注意周遭的情況,其他的時間我們都可以拿來思考,也因為身體在活動,身體也會分泌一些讓我們活躍的激素,好像有血清素或是腦內啡?可以說是最合法健康的吸毒方法。
除了徒步我也常常在其他時候思考,但有時候會與死亡擦身而過,例如我有一次就是一面騎車一面思考,我看到是綠燈所以過去,發現怎麼一堆車闖紅燈,過了馬路以後才發現我看的綠燈是橫向車道的,差點就因為思考被送走!
那麼躺在床上思考呢?嗯,被周公叫去喝茶以後,就會發現有一段空白的思考時間,可能是幾個小時不等;那麼拉屎的時候呢?其實拉屎也是很好的思考時光,但屁屁好像會靜脈屈張!
所以,走路,選一個安全的地方走路,就是非常適合思考的方式。
在台北徒步與台東徒步
安森過去居住過台北跟台東,深刻的感受到兩個城市的徒步感覺,有都市傳說是這樣說的,「台北人很喜歡走路」「台東人都不走路」,真的是這樣嗎?
我先說吧,台東人真的不愛走路,因為停車太方便,跨上機車就走,也因此好像有研究說,台東人的肥胖比例好像是台灣之冠,但好停車真的是台東人不愛徒步的原因嗎?我覺得不是!
我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,台東徒步跟台北徒步最大的差異在於「視覺距離」差異,造成的「體感距離」差異。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,因為台北很多高樓,房子(店面)也比較小,兩三步就一戶,所以一段路會在視覺上被分割成非常多的小片段,因為高樓的關係,平面距離也會看起來比較短。
台東地廣人稀,短短100公尺就看起來跟500公尺一樣遠,周圍也沒有什麼店家,走路很無聊,也沒有騎樓,所以要徒步就要躲車之類的,視覺上還會覺得走很久才一小段,加上停車方便加持,自然選快速的。
我以前很喜歡在台北徒步,常常走那種來回兩三個小時的,因為在台北走路真的很好玩!
在台北走路徒步,有很多的店面可以看,也有騎樓人行道,不用曬太陽不用怕下雨,頂多只有高高低低的騎樓要注意,其他就可以放心的一面思考一面走路,不同的店面也會成為刺激靈感的好幫手。
但是徒步思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,當我們有靈感的時候,比較難記錄下來,只能停下來用手機記錄下來(不知道盧梭當年是怎麼記錄下來的)。
徒步其實是最好的減脂
徒步除了思考以外,其實也是減脂最好的運動了!有沒有發現日本跟台北或是台中的肥胖人口都比較少,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生活都需要「大量的走路」。
減肥一直有一個迷思就是運動,總覺得要運動到喘死才是有運動到,但其實劇烈運動並不是減脂最好的運動,有研究發現,心律維持在第一區間的運動,對於減脂的效果特別好。
最近搬離了台東,在都市裡我也慢慢愛上了徒步,夏天很熱的時光,我會到百貨公司內徒步,一個樓層一個樓層的逛,不是window shopping,而是櫃位shopping,看著熙熙攘攘的人們,看著不同的精品櫃位與消費的人們,看著每一個公司的「行銷最前線」,都是刺激思考的關鍵⋯⋯
不僅如此,那天逛著逛著,看到精品店面內的人們花錢不手軟,想起了iPhone在市場上的那句話:「貴不是蘋果的問題,而是你的問題」,嗯,逛百貨還能刺激賺錢的動力呢!真香~
你都在哪裡徒步呢?你也會徒步思考嗎?如果你也是徒步擁護者,或許你也是城市內的隱藏哲學家唷!
我到底看了什麼?
「你什麼也看不見,直到你清楚這件事為止」,這句話放在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的「如何像梭羅一樣去看」章節的最後,讓人不禁思考,我的人生到底都看了些什麼?
書中提到,哲學家梭羅的人生崇尚簡單生活,喜歡獨居也貫徹自然主義,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大的目的:視野。
這個讓我想到上一篇盧梭說的,「我們接受並視為人類天性的,大多是社會習慣」,這樣的社會習慣會讓我們失去了真實的視野。
什麼也看不見的自己
我們每天起床睜開眼睛,就是一直得「看」,看見光,看見身旁的愛人夥伴朋友,看見上班環境搭車環境與陌生人,看見天空樹木城市等一切東西,但我們真的「看見」這些東西了嗎?
好吧,這很哲學!其實我很早以前就很愛這類的學說,我常跟別人說,我的座右銘是「世界上有幾個人,那麼世界就有幾種樣貌」,這樣更能快速的了解到底自己看了什麼?
說到看,首先我們可以想一下,我們目前說的「看到東西」是為什麼?從科學的論述上,是因為有光打到這個物體上,然後反射光源到我們的眼睛,在眼睛成像以後,我們透過大腦的判讀,讓我們了解眼前的東西是什麼。
我曾經問過一個命題,「狗知道自己是狗嗎?」「貓知道自己是貓嗎?」「白狗知道自己是白色的嗎?」「那個叫做小黑的白狗,是否知道他的主人有病,硬是把黑說成白?」
我的答案是,當然不知道!因為貓狗與顏色是我們人類的語言,到我們看到了所謂貓與狗與各種顏色,我們的大腦撈取我們的資料庫,才讓我們知道「這是一隻狗」「這是一隻貓」「這是黑色」「這是白色」。
有點感覺了嗎?所以假設我們前面有一隻貓,我們看到的其實只是一個毛茸茸四條腿有耳朵有尾巴的一個生物(上面這句話也是我的大腦用了我對貓的印象以及詞彙庫描述而成的)。
所以其實梭羅的沒有看見,意思是我們會先人為主的認知它,但這並不是看見,而是一個判斷。
換句話說,我們要達到真正的看見,我們就必須拋開所有的認知,看到貓不是貓,看到狗不是狗,就只是一個生物,我們才會更貼近真實的看見。
看見是一種互動
「直到我放下對東西的了解後,才開始看見他們」這是梭羅的結論,當看見之後,那不只能激起情感,也會轉化成一種互動。
這或許是要那些真正懂得觀察身邊事物的人們才會有的感受吧!我們看到貓狗可能容易產生互動,但其實有時候看到花花草草,或是美麗的日出晚霞等,也會有那種莫名在對話的感受,或許每個人的背後,多少都跟萬物能夠產生些微的互動感吧。
記得一個人生活的時候,我很喜歡一個人跑去看日出或是看夕陽,沒有人的打擾,一個人在偌大的環境當中,可能有點害怕,但是放下手機不要打卡不要拍照,也不要用那些好美好漂亮的形容詞,就是靜靜的放空自己,沉浸在那個氛圍當中,那冥冥之中,其實就會發現,那是一種非常感動的對話,有很多的靈感、很多的感觸都會在個瞬間迸發出來。
咖啡廳的「看見」練習
書中的作者提到,他會在咖啡廳內觀察各種的人事物,學習梭羅的「單一擴展看見法」,的確是很棒的「看見」練習方法。
好幾年前,聽過寫小說的練習,其中之一就是「咖啡廳觀察法」,就是坐在咖啡廳中,不要做任何的事情,就是單純的觀察別人,可以是隔壁桌的顧客,到櫃台結帳的顧客或是來來往往的人們。
不帶任何的觀念與想法,單純的就是「觀察」與「看」這些發生在周遭的事物,但是不寫小說單純只是訓練看見的話,「單一擴展」是很棒的方法。
所謂單一擴展就是從一個點,看到線再到面,例如可能看一桌的人,這個人的穿搭、談吐、使用的物品、背的包包帶的眼鏡、身上的配件、對方的人、桌面上的擺設、周圍的燈光甚至是周圍的裝潢等,都可以是「看見」的目標。
不帶任何的想法,或許就會發現這樣的看見練習其實很有趣,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唷!
像叔本華一樣聆聽
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來到了「如何像叔本華一樣聆聽」章節,上一篇講的是如何看,這邊講的是如何聽,我覺得差不多,都是對世界的理解方式。
世界是我的想法
如同上一篇提到的,很多人看世界都是套上了觀點與認知,在聆聽這個方面,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,看到這我就發現,哲學家對於「自我對現實的投射」非常的敏感,能夠認知真實與自我認知的真實的差別。
章節提到,好的哲學家會是好的傾聽者,他們聆聽許多聲音,不管聽來多奇怪,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智慧在何處。
這也是我一直在學習的東西,有時候我們聽到一個東西,很容易很快速的下一個結論,並不會真正的聆聽,去了解對方的想法,換言之,根本不懂得聆聽。
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,「我們小時候花了幾年學會說話,但卻要花一輩子學習閉嘴」,這意味我們大多數人,其實根本不懂的聆聽。
人應該只在腸枯思竭時才去看書
叔本華有一個觀點我覺得一定要分享,就是他認為「人應該只在腸枯思竭時才去看書」,跟一般我們認知不一樣吧,但我覺得這樣才對,那這樣是不是代表就不看書了,並不是!
書中作者提到一個案例我覺得很棒,每個人都經歷過好奇冰箱亮燈的時候吧,上面提到的「世界是我們的認知」,就是我們打開冰箱看到燈亮,所以我們認為「冰箱的燈是一直恆亮的」,這就是我們的認知。
那我們會疑惑,「為什麼冰箱打開就會亮?」這時候就會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打開threads並標註「不懂就問脆」,另一種人可能會蹲在冰箱門旁,慢慢看冰箱門關起來的瞬間(看起來很可笑我知道,但我相信9成的人包括你都做過這種事),現在科技發達,可能也會有人會把手機放進冰箱錄影求證。
那麼哪一種人會記得答案呢?是上網發文的還是自己觀察的?不用說,當然是後者對吧!畢竟叔本華認為「經過自己思考而得到的答案,價值是百倍」,我們在學習中都會知道,自己思考出來的答案,才是真正會記住的!
你會對「不懂就問脆」這件事情感到厭煩嗎?可能這個世界太過複雜太過辛苦,讓我們不喜歡思考,不喜歡經歷問題本身,「人們太常直接拿起百科全書,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想法上」,我特別喜歡書中的這段話。
多想兩分鐘你可以不必問脆
我覺得叔本華所謂的聆聽,其實不僅止於「耳朵的聽」,而是用心聆聽的「聽」,也就是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。
網路時代的Google與AI工具的興起,我們變得越來越懶得思考,加上社群的方便,不管問題是什麼,我不懂就問啊,導致網路上一堆「無腦的問題」充斥,有時候想想,也是一種數位垃圾吧!
「大腦很好用,我希望你也能有一個」,針對網路上特別無腦的言論,網友會這樣回應,從上一篇如何看到這個如何聽,以及前面的如何起床、行走與求知,哲學家都在提醒我們,要有獨立的思考。
網路時代,太多太多的資訊讓我們放棄了思考,太多的短影音或是教練、行銷資訊等,告知我們需要這個需要那個,我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,甚至是引導我們喜愛這個喜愛那個,於是我們就這樣渾渾噩噩的過了一輩子或是幾十年不自知。
聆聽社會上的資訊,並保有自己的獨立思考,不預設立場保有高度的自由,或許這就是這個時代,叔本華希望我們了解的AI時代生活哲學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