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只是本能地過著日子

作者頭像
撰稿

陳佳緣

有許多人只是「下意識地」活著,一生都是選擇「預設模式」— 聽從父母的規劃、跟著世俗的規範,從不曾思考「為什麼要這樣做」。

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同,讀書時只想著考取好成績、錄取好學校,以獲得那些「薪水相對較高的工作」的入場券;出社會後,一份工作就算再不想做,也做了好幾年;長輩催婚就緊緊找個「還可以」的適婚對象結了—「大家不都這樣。」大概是最好的解釋。

前幾天跟人聊天,一度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姨母大人來了,導致情緒怪獸在作亂。

「別一直灌輸我那些詭異的價值觀,你的是那樣可以,但我的不是!我們可以換下一個話題了,這個話題我們永遠聊不到點上!」我記得我當時激動地吼著。
她說:「那不是我的價值觀,那是我同事都這樣說。」
「那所以你的價值觀是什麼?你直接說就可以了,不用一直說別人的。」
:「我沒有,我沒有什麼自己的價值觀。你知道的,從小我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。」

即便她這麼說,但她那些同事的價值觀已深入她的腦海裡,換句話說,也是她所默認的價值觀了。

我實在無法理解,如若無法接受那些價值觀,又怎能堅持待在那個環境長達三十年之久,而不做出任何改變?不論是被動被同化,抑或是主動被同化,歡不歡喜做我是不知道,但看似是「甘願受」了。

起初為了生存而選擇做一份工作我可以理解,但如若過了三十年,已無生存之憂,卻仍是「無自主意識」、靠本能反應活著,真覺得白走了人生這一遭,前面那些因為初入世而吃的苦都白吃了(絕對不是在罵人)。

有人形容,靠本能反應活著,就像是開啟自動導航模式一樣,週一到週五一晃而過,年年一晃而過,週而復始。

看到這形容,突然覺得自己連開啟導航模式也能走錯路的路癡模式挺好的,這樣我就不至於盲信導航,而能跟隨自己的意識走了。

至於有沒有走對又是另一回事了(喂

不是,就算沒有導航,只要確定了方向,遲早都會到的,就只是多看了一些風景而已。在大致已無生存之憂的時代,多看些風景怡怡情、養養性,不正也是挺好的一種心靈療程之旅嗎?

作者頭像
陳佳緣
「寫文,是為了讓人聽見更多不同的聲音」。不是在寫文,就是在寫文的路上。
訂閱
訂閱通知:

0 Comments
最舊
最新
內聯反饋
查看所有留言

相關文章

更多文章

CLOSE
0
喜歡你的想法,請發表評論。x